3月30日是首都博物館第一個“免費周日”,向觀眾敞開大門的首博迎來觀者如潮。然而,地下一層多功能廳靜謐嚴謹的學術氣氛卻和博物館內熱鬧熙攘的景象有些格格不入。臺下雖座無虛席卻鴉雀無聲,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臺上的講解,有人還帶著紙筆不時地記錄著什么,儼然一副學校講堂的模樣。原來,這里正在進行一場有關古錢幣的免費講座。家住北京蘋果園的李女士說,今天她本來是帶孩子來參觀的,恰好趕上首博有免費講座,就帶孩子來聽聽,也能長長見識。
打開網友elvita制作的周末活動推薦我們會發現,目前京城的各大會展機構、高校、書店和非功利目的的私人社團都紛紛在舉行各種形式的免費講座,而主題則從國學、鑒寶等主流話題到搖滾音樂、先鋒繪畫等小眾藝術,覆蓋面非常廣泛。從20世紀50年代的文津街講座,到80年代的中山音樂堂打開音樂之門系列音樂會,新中國的公益性免費講座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無論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都曾經是那些課堂里亮眼睛的少年。
會展講座 一切都是為展覽
據首博社教部的李老師介紹,首都博物館在2005年新館投入使用后便開始舉辦免費講座。由于首博的館藏多是北京本地的文物,所以首博免費講座的內容也是圍繞著北京史、北京民俗展開。博物館有臨時展覽時,主辦單位也會同時推出相應的講座。李老師說,免費講座的上座率根據題目的不同有較大的波動,例如前一陣火爆京城的大英博物館250年藏品展,由于有多家媒體渲染,相關的講座也令聽眾熱情高漲。而一些有關北京史、民俗史的學術性講座,上座率都在一半左右。最近京城出現收藏熱,首博舉辦的幾次鑒寶講座也場場爆滿。
同首都博物館相比,中華世紀壇的免費講座開辦得更早些,如今在京城已經小有名氣。參與者也包括更多階層的群眾。在各大會展機構舉辦的講座,基本上都是同自己的相應展出掛鉤,目的是為了吸引觀眾,讓群眾更有興趣走進博物館。這些講座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歷史、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更使聽眾能夠更系統、深刻地理解該會展機構正在展出的展品,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
高校講座 想說愛你不容易
據了解,各大會展機構舉辦講座所請的講師,除了一些博物館界的專家外,絕大多數是高校的著名學者和教授。而高校本身,更是舉辦高水平免費講座最頻繁的地方。高校講座有別于會展講座,它學術性強,含金量高,是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文化藝術愛好者的首選。然而這些高校講座卻并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有親和力。
據了解,現今在各大高校內舉辦的講座多是由院系學生會負責,只對本校甚至本系的學生開放,有的講座更是用“邀請”等方式提高參與者的門檻,廣大群眾或者非專業的愛好者只能望洋興嘆。山東大學的方老師說,目前,高校講座和社會群眾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溝通空白。一方面,高校對自己的講座僅僅定位在本校或有限的外校學生身上,造成一些講座臺下學生寥寥無幾,有時舉辦講座的院系甚至需要從自己系里“抓”學生來撐場面;而另一方面,廣大群眾希望了解到這方面的信息,卻苦于沒有渠道,或者吃了“閉門羹”。為解決這個問題,山東大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山東大學的新杏壇,原先只是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會舉辦的一個面向本系學生的學術論壇,然而,它先是在全校范圍內“講”出了名氣,然后又廣泛地接納了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文學愛好者。目前新杏壇已成為山東電視臺號稱“山東的百家講壇”的一檔頗具影響力的電視欄目了。
廣大聽眾 借我一雙慧眼吧
退休在家的張女士說,年輕時沒有機會了解藝術,現在退休了,有時間,她也希望能去聽聽這些免費講座,提高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但是她不會上網,報紙上報道這個的又很少。免費講座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便是缺少宣傳。廣大群眾想了解有關這些講座的資訊,就必須借助網絡。一般來講,高校的講座信息多是零散地掛在學校甚至院系的網站上,大型會展機構的講座信息也多是網站發布或印在會展機構的門票上。群眾要想全面地了解免費講座的信息,只能一個一個地登錄它們的網站進行查詢。
去年年底建成的微微網(
www.vividauy.com),其主要功能是通過網站的形式綜合發布這種文藝活動信息,以方便網友們查閱。目前這種綜合發布文藝信息的網站已經在北京、上海等文化活動較多的城市出現了。網友elvita從2006年已經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文藝活動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她組建的elvita的生活便簽小組是京城第一個有影響力的文藝活動信息集散小組。elvita說,北京這樣的文化城市有很多文化生活,但是很多人不了解,或者說沒有渠道了解,所以才想到建立一個平臺,讓大家能更方便快捷地查閱到這方面的信息,“雖然我的生活便簽小組已經有近5000人,但他們多是媒體從業者、藝術從業者、大學生、學者等等,呈現出參與者的職業、社會階層比較集中的情況”。
然而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階層的人群,還有更多的人有這方面的需求,但是免費講座對他們來說,還是件很遙遠的事。盲人楊先生說,自己一直想學習欣賞交響樂,但是自己和外界聯系幾乎全靠一臺收音機。那里即使偶爾有免費講座的信息,也大都是講座已經結束媒體進行的報道。他很希望電臺、電視臺能多發布一些這種免費講座的消息,讓他也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