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為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區實現經濟轉型和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隨著海珠區會展經濟的大力發展和作為廣州中心城區功能的不斷完善,一大批工業企業面臨搬遷與調整,海珠區已進入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充分發揮海珠區會展經濟的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建設特色總部聚集區,占據產業發展的高端地位,帶動并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是海珠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城區功能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總部經濟核心思想
(一)總部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集聚效應,并通過“總部-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不同區域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形態。
總部經濟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第一,總部集群對城市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集群發展,通過規模效應、產業帶動效應、知識外溢效應、學習效應等,加快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第二,總部與制造基地分離實現不同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偛拷洕ㄟ^企業將總部與生產制造功能在空間上進行分離——總部布局在中心城市,生產制造布局在欠發達地區——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豐富的人才、信息、技術等戰略資源優勢和欠發達土地、能源、原材料、一般勞動力等常規資源豐富且成本較低的優勢,實現企業功能鏈、價值鏈與不同區域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第三,中心城市通過“總部-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總部經濟雖然重點反映總部聚集對所在中心城市產生的集聚效應,但總部經濟通過企業總部與生產制造基地的聯系,也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兩個區域的分工合作。并且,這種區域合作是基于市場機制的合作——總部經濟以企業為載體,以區域資源差異為前提,以利益共享為基礎,發展總部經濟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總部和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共同發展。
總部經濟概念由研究制造業而提出,這種理念和思想也適用于其他行業。以服務業企業為例,越來越多服務業企業在擴張過程中,按照總部經濟模式進行布局。例如,金融巨頭匯豐集團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全球設有約10,000個分支機構;物流巨頭達飛海運集團總部設在法國馬賽,在全球設立了近400家分公司和辦事機構,其中國區總部達飛輪船中國(船務)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在中國擁有9個分公司、43個辦事處。
(二)總部經濟的特點
總部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一般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一是高端性。企業總部承擔管理、研發、營銷、投融資、采購等職能,占據企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企業總部聚集發展所產生的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化和規?;?。
二是知識性??偛孔鳛槠髽I的“指揮控制中心”,集中了研發、營銷、戰略管理、資本運營等企業價值鏈中知識含量最高的區段,因而總部經濟總體上屬于知識經濟的范疇,是知識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和區域分工合作模式。
三是集約性。總部經濟模式下,企業既能最大限度地獲取中心城市發達的現代服務、密集的智力資源、便捷的通訊信息等資源優勢,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產基地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優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同時,企業總部聚集發展產生競爭效應、示范效應、溢出效應等,有利于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競爭力提升和品牌影響力增強,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產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四是關聯性??偛拷洕ㄟ^后向關聯和前向關聯,能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其中總部經濟對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尤為明顯——企業總部各項高端商務活動的高效運營,對金融保險、信息服務、中介咨詢、科技研發、廣告會展、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產生強大的市場需求,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成長與發展。
五是輻射性和共贏性。總部經濟能夠通過“總部-生產制造基地”鏈條,實現中心城市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輻射,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總部經濟使區域間的合作由傳統的產業合作、產品配套,深化到功能分工與功能配套——中心城市發展設計、研發、營銷、管理、決策等總部功能環節,欠發達地區發展生產制造環節——這種基于功能鏈的垂直分工與合作模式,能夠實現區域資源優勢互補,產生不同空間資源的再配置收益,實現區域共同發展。
二、總部經濟推動城市經濟轉型
總部經濟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經濟轉型具有積極的作用,是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功能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一)總部經濟成為城市新的增長點,推動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口的不斷集中,城市一般都會面臨能源、土地、水等常規資源的短缺矛盾,制造業的發展受到資源瓶頸約束??偛拷洕ㄟ^將不適宜大城市發展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出去,聚集各類企業總部,并帶動圍繞總部的各種高端知識型服務業發展,既能使大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等優勢資源得到充分釋放,又能避開常規資源劣勢,解決了中心城市制造業空心化后的產業替代和產業接續問題,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推動大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紐約,在紐約制造加工工廠外遷的過程中,制造企業的總部以及制造業中的高端部分如研發、銷售等留了下來,紐約市以外的企業總部不斷遷入。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有22家在紐約,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有1/3以上總部設在曼哈頓,華爾街金融貿易區不足1平方公里,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同時,城市的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型服務業實現了較快發展。這樣,紐約順利實現了由制造中心向商業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管理控制中心等城市功能的轉型。
(二)總部經濟推進制造業向高端環節延伸和升級
從企業內部價值鏈環節看,總部主要集中在企業價值鏈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即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環節,其核心職能是制定企業長期發展戰略,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對企業的生產、銷售、研發等各項活動進行統籌管理和協調。總部經濟通過企業總部等高端環節的聚集發展,能夠推動制造業由一般的生產制造向研發、設計、營銷、品牌等“微笑曲線”兩端的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和升級,既提高了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變和提升,也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總部經濟帶動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
總部經濟與現代服務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企業總部的聚集發展能夠產生大量的高端服務需求,促進各類現代服務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現代服務業的快速成長與發展,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企業總部具有決策、研發、營銷、投資、運營等不同職能,而這些職能的實現對相應的服務業產生強烈的市場需求,成為這些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市場動力。例如,企業總部戰略決策功能對信息、決策咨詢等相關服務產生需求;企業總部研發創新、設計功能對專業技術服務、科技服務等產生需求;企業總部營銷活動對市場調查、廣告、物流等服務業產生需求;企業總部運營活動對商務服務、房地產等服務業產生需求;企業總部投融資活動對銀行、證券等金融業需求較大;等等。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對全國近300家企業總部的調研顯示,企業總部對各類服務業的年支出約占企業總部年銷售額的1/10,某大型企業集團總部,每年對廣告、會議、展示、論壇、會計、審計、法律、咨詢等各類服務業的年支出達1.2億元。圍繞總部需求,將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型服務業體系,特別是金融保險、會計審計、法律服務、信息技術、廣告、中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能夠在企業總部的需求帶動下得到較好發展。
(四)總部經濟提升中心城市聚集輻射力,帶動區域經濟統籌發展
總部經濟“總部-制造基地”空間分離的企業布局模式,能夠使城市間、區域間的合作由傳統的產品配套、零部件配套的水平分工,向圍繞產業鏈的管理決策、研發、營銷、制造等功能的垂直分工拓展和延伸——大城市主要承擔管理決策、研發、營銷等總部功能,而中小城市則承擔生產制造功能。企業總部在大城市的集聚發展,能夠不斷增強城市的集聚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同時,企業通過將總部完成的研發創新成果在生產基地實現產業化,使大城市豐富的科技、信息等資源向制造基地輻射,從而帶動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的發展。以東京都市圈為例,東京主要發揮政治、行政、金融、信息中樞職能,聚集了眾多跨國公司總部,2007全球500強企業中,有50家總部在東京,居全球第一。東京周邊的神奈川地區和千葉地區是工業和物流產業集聚地,川崎市是重工業基地。我國的“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等制造業密集的腹地為基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使整個區域快速發展起來。圍繞IT產業,上海形成了較高水平的芯片設計、測試等企業總部、研發中心;蘇錫常地區發展成為IT產品生產制造基地;無錫形成“日資高地”,偏重于通信和PC相關零部件的生產。
三、對海珠區發展總部經濟的若干思考
(一)海珠區發展總部經濟的戰略價值
第一,發展總部經濟是海珠區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需要。海珠區曾是廣州的工業基地,近年來隨著“退二進三”戰略的推進與加快實施,區內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工業企業逐步搬離。僅2000年到2006年,就有南海石油東部公司、廣州卷煙一廠、五羊-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廣東省粵晶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鎮泰海珠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遷出,海珠區的工業產值共減少150億元,工業增加值減少59億元。未來幾年,海珠區還將有萬寶冰箱、造紙集團、騰業鋅材、光華藥業等工業企業遷出,預計將減少工業總產值40億元。在工業企業搬遷的同時,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海珠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工業企業將總部留在海珠,只搬遷制造工廠和基地,能夠有效解決海珠區制造業搬遷后的產業替代和產業接續問題,成為城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發展總部經濟是海珠區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城區功能提升的需要。目前,海珠區已經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隨著海珠作為廣州中心城區功能的不斷完善,海珠區服務業發展迅速,2007年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73.9%。但服務業的規模還有待擴大,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升級。據統計,海珠區年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服務企業有11家,與越秀區(122家)和天河區(76家)等城區服務業企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企業總部的聚集發展,能夠形成強大的服務需求,帶動金融保險、會計法律、中介咨詢、信息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同時,發展總部經濟還能夠不斷增強海珠區作為“現代化中心城區”的聚集力和輻射力,提升海珠區的綜合服務功能。
第三,發展總部經濟是海珠區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海珠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區內47公里的環島岸線風光旖旎,74條河涌縱橫交錯,1.68萬畝的果林郁郁蔥蔥,構成了海珠區的“綠心藍脈”,形成了中心城區不可多得的江、涌、園、林于一體的江島生態系統。企業總部一般從事決策、研發、營銷、品牌等高端環節,能耗少、污染小,有利于海珠區生態環境的保持。同時,總部聚集區能夠充分利用總部經濟知識性和高端性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利用優勢資源,實現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可見,發展總部經濟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海珠區發展總部經濟的優勢條件
近年來,海珠區依托優越的區位和科技、人才等資源優勢,經濟社會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具備發展總部經濟的諸多優勢條件。
一是廣州“南拓”戰略下的區位優勢。廣州實施了“南拓、中調”的城市空間戰略,海珠區是廣州“南拓”的橋頭堡和重點區域,成為廣州市新的現代化中心城區。海珠區與天河珠江新城僅一江之隔,按照廣州新的中央商務區規劃,海珠區將成為廣州CBD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越秀區的環市東中央商務區、天河區的珠江新城形成聯動發展態勢,共同打造廣州CBD。
二是會展經濟的品牌優勢。海珠區琶洲國際會展中心是亞洲最大的會議展覽場館,承辦全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且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交易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隨著廣交會的落戶,琶洲以廣州國際會展中心為龍頭、廣交會為名片,周邊配套建設日趨完善起來,香格里拉、中洲中心、保利國際廣場、國際采購中心等商務配套項目相繼建成。琶洲會展商務區的形成與逐步成熟,將不斷增強對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的總部和分之機構的吸引力,推動企業總部在琶洲的聚集和發展,并以此為龍頭,向海珠區內其他區域輻射,“以點帶面”,促進海珠區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的加快發展。
三是濃厚的商貿氛圍優勢。海珠區商貿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商品銷售總額連續三年遞增100億元以上。一批大型商貿業企業在自身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強勢,其中廣州海運集團和珠江啤酒均位居全國500強企業。海珠區聚集了50多家大型批發零售企業,既有廣東省土產進出口(集團)公司、廣東省農業機械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廣州公司等批發進出口企業,又有廣東蘇寧電器有限公司、海王星辰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等連鎖零售企業。濃厚的商貿氛圍能夠為企業總部的入駐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加快海珠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
第一,加強海珠區發展總部經濟的規劃與引導。首先要將發展總部經濟作為城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戰略,加快落實《關于加快海珠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實施辦法。立足海珠區產業優勢和資源特色,研究制訂海珠區總部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引導總部經濟合理布局、良性發展。其次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推進會展等特色總部經濟聚集區建設,加強并拓展海珠總部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再次要結合海珠區“退二進三”產業調整升級戰略,做好積極留住工業企業總部、遷出制造基地的引導工作。
第二,推動總部經濟與會展經濟的互動發展。依托琶洲會展商務區、中大布匹商圈等空間載體,明確總部經濟發展定位,打造具有海珠區產業特色的總部經濟聚集區。從產業選擇上看,重點留住并吸引大中型工業企業總部,如廣東二輕集團下的新星工業公司引入特百惠,合作建設特百惠亞太地區營運總部;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創意產業、金融服務等企業總部以及研發、設計、營銷等職能性總部。加快企業總部聚集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廣交會的名片效應,吸引會展策劃、企劃服務、會展業務和管理人才培訓等相關機構入駐,做大做強海珠區會展經濟,為入駐企業總部提供必要的會議展示服務,形成海珠區總部經濟與會展經濟融合互動發展的良好態勢。
第三,處理好留住工業企業總部與遷移制造基地的關系。在海珠區工業企業調整升級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工業企業“退出”的只是制造基地,并非整個企業的轉移,工業企業的總部、營銷、研發、物流等高端環節要爭取留在海珠。因此,要著重處理好留住工業企業總部與遷移制造基地的關系。一要加強海珠區發展總部經濟的宣傳力度,引導待搬遷的工業企業采用“總部-制造基地”分離布局模式進行調整、升級;二要加強海珠與其他地區的溝通與合作,消除區域合作發展的壁壘和障礙,協調好總部與制造基地分離布局中的利益分配,引導企業在海珠和其他地區合理配置資源;三要鼓勵大型工業企業留下總部的同時,積極向外拓展業務,在其他地區乃至海外建廠,做大做強總部經濟規模,不斷提升海珠區總部經濟的發展層次。
第四,大力發展圍繞總部需求的現代服務業,為總部經濟提供支撐條件。企業總部業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各種現代服務業的支撐,發達的現代服務業是總部經濟賴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能夠增強對企業總部的吸引力,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良好的服務業支撐。美國學者James C.Davis研究發現,一個地區的商務服務機構增加一倍,該地區的企業總部數量將增加36%。我們的問卷調查也顯示,有超過30%企業總部將“現代服務業的發達與集聚程度”作為選址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依托海珠區會展經濟優勢,大力發展圍繞總部需求的金融保險、會計法律、中介咨詢、信息服務、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為總部經濟提供完善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
第五,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優化總部經濟發展環境。一要創新政府服務理念,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增強政府為企業總部服務的意識,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機構的職責與分工,并制定政府服務標準,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品質。二要完善政府與企業總部溝通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總部制度,及時了解企業總部需求,幫助解決企業總部發展中的實際困難。三要建立為企業總部服務的“綠色通道”。在各職能部門設立總部服務窗口,專門受理企業總部的各項申報辦理事項,簡化企業總部相關審批手續,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通過不斷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為陶瓷總部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